守护绿水青山 工行浙江省分行7000亿元背后的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点击量:60 2025年08月04日

20250704上报(2条)配图03  压缩.jpg

山水如墨染,绿意浸透之江魂。二十载光阴流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穿过时光长廊,为浙江大地铺展着越来越动人的生态底色。期间,工行浙江省分行以坚定如磐的初心,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持续拓展绿色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以创新治理的金融智慧,在浙江生态文明画卷上增色添彩。

“截至目前,全辖绿色贷款余额继2024年初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后再创新高,达到7000多亿元,年内新增超1000亿元,两项指标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深度融进了浙江绿色发展。”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笃定美丽生态 金融画笔勾勒明澈山水

行走浙江大地,山水皆可入画,草木皆能成诗,每一滴水都折射星光,每一片叶都凝结晨露,每一寸山河都是生命的礼赞。二十年笃行,工行浙江省分行以金融之笔勾勒山水肌理,以“制度创新+产品迭代+生态共情”将每一寸碧波、每一声鸟鸣、每一片竹海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符号。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项目能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但其本身大多具有公益性质,投入资金较大、回报周期较长,面临着收益率较低、融资较难等困境。早在2020年,工行浙江省分行就立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源地及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专门推出了针对生态价值转换领域的项目贷款产品“绿水青山贷”。

“我们通过‘肥瘦搭配’的方式,对多个生态环境项目进行整体立项,利用现金流情况较好的项目,来带动现金流一般的项目整体进行融资,迄今累计投放专项贷款600多亿元,包括义乌市‘乌伤水乡·印象双江’EOD项目、三门县东部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WOD项目、庆元县国家储备林项目等等,‘以丰补歉’地实现了资金闭环。”该行相关负责人举例道。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绿色金融的笔锋所至,皆是山河重秀的生机,是人与自然最深情的共生契约。2022年,工行湖州分行加入了由中国绿金委牵头的生物多样性课题研究组;2024年,又率先将卫星遥感与生物多样性评估纳入风控体系,建立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

比如,向吴兴区白鹭飞农庄提供5400万元授信,并利用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共同打造湿地动物科普保育中心,开展野生鸟类栖息地整理与保护工作;又如,携手下渚湖湿地生态保护提升工程、安吉两库饮水工程,一起实施重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将金融资源与生态保护予以精准匹配。

从千岛湖到瓯江畔,从矿山复绿到土壤重生,类似的创新故事不断上演——在台州“水美黄岩·芳养共富”项目中,工商银行总、省、市、支行四级联动,以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提供3.8亿元融资,将生态修复和古村落保护与文旅、农业等产业收益捆绑,激活“无收益项目”造血能力;在嘉兴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中,以特许经营未来收益权为质押,投放近3亿元贷款,保障“污水入管、清水入河”;在武义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投入8亿元的资金支持,复垦水田1180亩、修复矿山560亩,推动22个自然村生态搬迁,破解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资源困局……

数据见证担当。截至目前,工行浙江省分行累计向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关键领域投入绿色信贷资金超3000亿元,以实实在在的金融力量,筑起一道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创造美丽经济 绿色杠杆撬动低碳转型

当生态美景稳固,如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价值通道?工行浙江省分行给出了一整套创新金融方案:坚持绿色和转型“两手抓、两手硬”,以生态资本化工具、市场化激励机制、科技与数据底座,构建“生态资源—金融资本—产业升级—环境效益”的闭环。

在衢州,充分发挥“碳金融场景试点行”的专业优势,拓展“碳账户”应用场景,作为全省系统试点推出的“低碳易贷”“碳易快贷”,额度、期限、担保方式及利率方面均给予绿色降碳企业最大程度的业务优化和融资支持,以鼓励工业企业向节能减排、绿色低碳领域转型,截至目前“碳账户”贷款发放累计200多亿元,把碳排放数据转化为信用资产,打通了“减排行为—金融激励—产业升级”的价值链。

在杭州,创新引入国家电网能源大数据,将利率与企业绿电使用比例、单位能耗动态绑定,向电缆生产企业浙江万马股份有限公司发放7000万元“电碳挂钩贷”特色融资业务,“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的动态调整框架,将绿色金融与电力消费场景深度融合,构建起“节能减碳行为—绿色金融支持—ESG价值提升”的正向循环机制。

在湖州,联合汇丰银行、兴业银行等兄弟单位,为天能资源发放绿色及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4亿元(银团总额17亿元),期限三年。这一创新之举融合了绿色信贷与可持续发展挂钩(SLL)双重属性,成为浙江省首例此类银团贷款,不仅高效解决企业绿色转型资金缺口,更是有力推动了“铅锂双循环”产业生态圈建设。

在绍兴,作为全国系统排污权抵押贷款的唯一试点机构,利用金融手段,让排污权等生态权益产生价值,解决传统制造业抵押难、担保难问题的同时,引导“排污权=经济价值”的预期,鼓励当地企业开展减污改造,降低污水、废气排放,促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双碳”之路,任重道远,大有可为。比如,为了推动“油驱动”到“电驱动”再到“零碳驱动”的跨越升级,向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提供纯电公交车购置项目贷款2.27亿元,助其购置600多辆纯电动公交车,迄今已投放第一轮融资5529万元;为杭州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审批通过纯电出租车购置项目2990万元,确保其购置300多辆纯电动出租车,目前已投放2790万元专项融资,以绿色金融引领新能源车驰骋“零碳”之路。

近年来,工行浙江省分行始终围绕“双碳”工作具体要求,持续加大对光伏、风电、抽水蓄能、核电、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从舟山嵊泗海上的风电项目到衢州龙游湖面上的渔光互补项目,从金华磐安山上的抽水蓄能项目到杭州工业园区内部的储能项目,累计投放相关融资近500亿元。

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该行累计发放专项融资近50亿元,带动年度减排量约为5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化作日益清澈的河湖、愈发葱郁的山林、持续向好的环境质量,也奠定了浙江绿色发展最靓丽、最坚实的底色。

筑梦美好生活 生态红利点亮万家灯火

落笔在绿,指向在美,收益在民,这是绿色发展的终极使命,也是将生态治理的笔墨化作群众幸福生活的底色。工行浙江省分行高度重视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从山林江海到田间村落,从金融创新到产业转型,一幅幅“生态惠民”的画卷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

在“童话世界”丽水,携手当地政府,推出“GEP生态价值贷”,将乡村优良的森林、水域等生态资本价值科学量化,向特色农家乐和有机茶园提供信贷支持。青山秀水化作可靠的“绿色资产”,沉睡的山林资源被唤醒,茶山青翠转化为百姓手中金叶,“丽水山居”被打造为特色民宿的地域性品牌。

在“茶叶之乡”嵊州,10多亿元的绿色共富产业贷款,支持生态种植及低效林改造、农田非粮化改造以及和美乡村建设,古树古村得到了保护,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得到了提升,适合种植茶叶、香榧、苗木、油茶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游客来了,农家乐火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过上了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好日子。

在“鱼米之乡”南浔,加大银政合作力度、深度和广度,通过“渔业+文旅”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配套服务的优化,落地菱湖渔旅综合农业园项目,整合提升地带动渔业、旅游业、餐饮住宿行业、乡村农户就业的共同发展,尤其是9.9亿元的融资支持,助其完成3.8万亩鱼塘的改造提升。如今,更是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油基鱼塘、菜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并拓展延伸至稻鸭共育、稻鱼共生、跑道养鱼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我们的金融支持始终相伴相随,比如携手浔味堂、鲜领食品等产业龙头企业,推进生态鱼、生态米、生态果桑等生态产品基地建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工行浙江省分行相关负责人发出了“行吟浙山水,绿意满江南”的感慨,浙江的“大花园”不仅是自然底色,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引擎。

在“东方小希腊”嵊泗列岛,突破景区准入和贷款用途的条件限制,通过创新金融模式,以景区门票收费权质押融资,破解了“部分景区无需贷款、部分景区融资难”的行业困境,以未来收益来撬动当下升级,“景区—银行—政府”的三方协同,将碧海蓝天转化为可持续的“信用资产”,并为全国海岛型旅游区提供了可复制的金融方案——生态资源成为抵押物,游客流量变成现金流,最终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在“清凉世界”莫干山,早在2017年就针对环莫干山民宿集群,率先在全国金融系统推出了首个“民宿贷”特色融资业务;2024年完成产品升级,从“线下”搬至“线上”,民宿业主申请更便捷、使用更灵活、利率也更优惠;2025年,莫干山民宿集群纳入《浙江工行特色产业贷集群方案》,多举措支持民宿产业的健康发展,“民宿贷”累放金额超过1.5亿元……绿色发展的答卷,最终写在了老百姓绽放的笑容里。

山水无言,却以蓬勃万物作答。从安吉余村的先行星火到之江大地的绿色燎原,从碳账户的衢州试点到电碳挂钩的温州创新,工行浙江省分行以7000亿元绿色贷款为墨,以动态利率、碳征信、EOD模式为笔,在绿水青山间写下金融赋能的最美注脚。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先进理念,助力更多企业因‘减碳降成本’而转型、更多乡村因‘生态资产’而富足、更多江河因‘排污权金融化’而清澈,用好金融创新之笔,书写‘两山理论’的浙江答卷。”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50704上报(2条)配图04 压缩.jpg



来源:工行浙江省分行 编辑:周彬
友情链接